勞作半年,農人最大的愿望莫過于顆粒歸倉,而今年七月的連續降雨,卻讓湖南的農民很頭痛:熟了的谷子水份太大,從田里收上來沒有辦法曬干晾干,堆積起來肯定會發芽,晚點收谷,谷子也會在谷線子上發芽。
但胡立周一點也不著急,他是常德市金鶴農豐水稻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,通過采購奇瑞重工谷王烘干機,并建成大型糧食烘干中心,他承包的38000余畝水田產出的稻谷將無后顧之憂。
“在過去,大部分稻農都采用人工曬稻,一來晾曬的場地沒有那么大,二來又容易受天氣影響,很難保障曬干的糧食順利安全入庫儲藏,損失率很高。糧食烘干機可以快速高效干燥谷物中的水分,經過加工后的稻谷可以直接入庫儲藏,而且避免了人工晾曬所帶來的二次污染,高品質的稻谷還往往能賣個好價錢。”胡立周說。
胡立周算了一筆賬,他采購的八臺谷王烘干機日處理量在240噸左右,每噸糧食的加工費只有三四十元。但如果采用人工曬稻,一噸糧食至少需要兩個工人翻曬兩天,每人每天需要支付工資80元,并且場地、天氣等因素還會制約稻谷的品質。
目前,全省農機大戶和農機合作社已經建起了300多個水稻烘干中心,投入烘干機組近2000組,建起了20萬噸儲量的倉庫,預計今年全省將共增加烘干機組500組左右。
不過,在湖南省農業機械化管理局局長王羅方看來,其覆蓋率還遠遠不夠,而國家農機購置補貼對烘干機的補貼額度有限是重要原因。以一組烘干機主機15萬元計算,其補貼不到5萬元,并且計入配套設備后,補貼率不到10%,如果再計入土地、機房等投入,補貼率不到5%。
因此,他認為,政府應該多渠道、多方式籌集資金,加大對水稻烘干的補貼力度。同時,水稻烘干設備銷售企業也應該加強對農民的培訓,做好售后服務,讓農民的水稻烘干中心建得起,用得好。